月山的先人们是把月山村作为仙乡灵地来设计的,有龙翔凤翥的祥和景象,故在村庄的布局中精心设计了“龙凤两桥”。从此,如龙桥和来凤桥便成为举溪八景中很具特色的景点。 如龙桥系木拱廊桥,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该桥横跨于举溪,呈南北走向,因其态势与后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连,桥似龙首下倾,故名,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(1625年),桥内由数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铆接而成,形成架设廊屋的拱骨平面。桥长28.20米,拱跨14.10米,桥宽5.09米,拱高6.80米,上盖庑廊11间,以木板铺垫,两次间设有木凳供行人小憩。桥北端建钟楼一座,南端设桥亭,当心间设神龛,旧时为祀奉大禹神之所,两端置0,桥中置“如龙桥”匾额一块,“如龙桥”三字遒劲有力,相传却为七岁幼童所书,当心间随脊枋上有“明天启五年岁在乙丑四月十二月乙丑谷良旦吴门从新修造”等二十五字墨书题记。如龙桥结构复杂,工艺精堪,功能完备,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,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中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,目前在国内已十分少见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 来凤桥位于月山村头的举溪之上,县文物保护单位。相传与如龙桥同等结构,后遭焚毁,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八年(即1838年)重建。据吴懋修著的《举溪记》中记述:“由下溯上又见一桥,若飞若舞,与如龙等者,即新造来凤桥。以其从州县来,故名来凤”的文字。该桥呈东南和西北走向,全长30米,桥宽5.5米,是一座石拱卷廊桥,一共十一间,中设佛龛,上额挂“来凤桥”匾。桥次间有供行人小憩的木凳,桥身高出地面十余米(当地人又称“上桥”)半圆形石拱,在溪水的倒映下,石拱组成一个圆月形,水从桥洞缓缓流出,桥上有一对联:“水从璧玉怀0,人在莲花瓣上行”就是对此景象的精彩描绘。人们在夏日黄昏的饭后闲暇之余,抑或兴致所至之时,攀岭登桥享受习习凉风,共话农桑,谈古论今,悠闲自得。 据庆元民间故事记载,如龙桥、来凤格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。相传举溪两岸同住吴陈两大家族,我住溪之头,你住溪之尾,日日思君又见君,共饮一溪水,相处得倒也和睦。不料有一年大旱,吴陈两家为争举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动干戈,从此结下宿怨。有一年,又是一个可怕的旱年,两家人为了溪水越争越凶,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,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械斗,又要发生。这时,一方想出了比武夺水的办法,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,平分溪水,暂时解决了纷争。 在比武中产生了感情的青年男女又决定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,两家人同心协力,终于引来了山泉,保住了收成,化解了往日仇怨。第二年的八月十五,举溪两岸喇叭声声,吴陈两家喜气洋洋,吴如龙、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,结成了美满的夫妻。为了纪念这喜庆的日子,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,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,恩恩爱爱。从此,陈吴两家又和睦相处,互帮互助,日子越过越美,越过越甜。 三百八十年后的今天,这美丽的故事如山中晨雾一样渐渐散去,唯有如龙桥还信誓旦旦的守着往日的诺言…… |